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评论> 于振立
1985年《生活•传统•硕果》
2013-03-30 来源: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作者:于振立 浏览次数:4228

生活·传统·硕果

——省农民画民间美术展览简记

 

    由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分会举办的省农民画、民间美术展览在沈阳圆满结束了。

 

    这是建国以来我省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展览。各地群众文化部门经过几年的搜集、挖掘、整理工作,并对农民画的创作,花费了不少的经历,使展览取得丰硕的成果。笔者参观浏览了展出大厅,真是琳琅满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整个展览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美术品。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其中有的散失,有的面临灭绝的境地。如刺绣中的方形枕头顶、耳包、腰搭、扇套、笔库、眼镜盒等绣品由于保存年代较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优秀民间艺术,造型自成一格,工艺精湛,超脱于一般民间刺绣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品,如宽甸、新宾送展的满族袍褂,鞋袜、耳包等现在已寥寥无几。辽西地区朝阳、埠新等地蒙族的披肩,神像、袖头,由于年代久远,亦属罕见。

 

    这些绣品制作精妙,如枕项,民间闺阁在刺绣时将丝线破成单丝。布面效果、细密有致,加之以鲜艳、明快的色彩配合,形成明朗、健康、新鲜的地方特色。

 

    剪纸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剪刀剪成,此种风格受山东影响,纤巧精致、细如毫发,内容多是花卉、翎毛、大连的钟淑卿老大娘年过七旬,尚能用剪刀剪成各种作品,其中《蝙蝠》、《寿桃》、《荷人》等引起人们赞叹。

 

    另一类系刻纸,用刻刀刻成。如大连的棚花、沈阳的《五业兴旺》、西丰杜猛刻得龙、凤、美人等……都以简明、有力、大方、刚劲见长。东北农村年、节门窗上贴的挂签都属此类。

 

    还有传统的以金、银箔,各种色纸,互相衬托,这种套色剪纸,在展览中也熠熠生辉。

 

    皮影,属于在剪纸和皮制影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用人操作形成的皮影戏,遍布辽宁各地。其中以辽南、辽西较盛行。此次展出的有传统的和改革后的两种,鞍山郊区文化馆送展的系改革后的皮影,他们吸取了河北与东北各地的长处,推陈出新,影人放大至二尺、二尺半,用塞璐片取代驴皮,涂之以透明水色,配合现代灯光,效果鲜明,强烈,很受群众欢迎。

 

    各类雕塑在这次展览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泥塑、木雕、石刻、煤精制品、绢人、蛋、贝类装饰品都各呈异彩。

 

    其中海城艺术家创作的《闹新春》是一整套东北大秧歌的造型,从登场的角色,头跷、二跷、上装、下装的锣鼓队,神情肖似、姿态生动。值得一提的是朝阳石枕,又名虎头蛇尾枕,是朝阳县石匠董再军老人的平日生活用品。老人在石头一端雕成虎头状,呲目张口;而在另一端别出心裁地用蛇形盘成尾状。整个石雕吸取民间布老虎的装饰办法,但又加以新的花纹、图案、文字、形成独特风格,是带有强烈民间色彩的艺术品。金县的龙头、金鳞银甲、威武雄壮,曾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大连的蝈蝈笼用卤子杆变成楼台殿阁、飞檐仰阁,巧夺天工。盖县的风筝,喀左的泥塑跳鬼,锦州的草编动物等都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阐述。

 

    另一部分是农民画,严格来说农民画属于民间绘画的一部分,应划在民间美术范围内。但农民画近几年来,在我国已形成广泛的影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