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成了中国人的商机
2013-04-08来源:羊城晚报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1595

   

    平行展项目“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海报,该项由王林、罗一平等策划的。

 

    6月1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将在水城举行,而先火热起来的,却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国。“2013年或将成为威尼斯双年展百年史上的一次转折,因为百年来从未出现过如此规模空前的中国人的狂欢。”国内业界已经有这样的声音。

 

  近日陆续公布的资料表明,中国人再度掀起参展威尼斯的热潮。仅仅以“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为题的平行展上,就将出现150余位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而这类的平行展已有近十个见诸报端。有业内人士估算,六月奔赴水城的中国艺术家或超过2000位,占整个双年展艺术家的半数以上。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被认为是“双年展之母”,威尼斯双年展创立的初衷,是为了考察和呈现当代艺术最前沿和先锋的发展和流变。

 

  它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至今。在1999年的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20余位中国艺术家史无前例地获得组委会的邀请,占全部参展艺术家的近五分之一,当年的艺术大奖也由蔡国强夺得。这一届双年展带动了国际艺术界的“中国热”。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当代仍存在媚外心态。文化上的“自卑感”更促成国际艺术掮客的商机。对于不少中国艺术从业人士而言,无论是水墨画、油画,还是抽象、写实,去一次威尼斯,就可能让自己身价提升,回到国内套取资源,在艺术市场上找卖点。

 

  据专业人士透露,在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来通行证”中,中国艺术家需缴纳30万人民币的“赞助”,才能获得通向国际展览台的通行证。更让业界感到惊讶的是,在即将面世的威尼斯双年展肯尼迪国家馆中,该馆公布的主题为“再中国”,出现的面孔全黄皮肤、黑头发。

 

  就此,艺术评论家徐子林接受采访,厘清来龙去脉,剖析业内“潜规则”。

 

  记者:在您看来,国人扎堆平行展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国内一些业界人士的利益操作吗?

 

  徐子林:这是大环境造成的,首先国人迷信国际上的权威,所以导致国内艺术家对国际展览趋之若鹜;其二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权威的国际展览的确有着严格的要求,参展非常难。所以国内人就会打擦边球,把威尼斯双年展的外围展,混淆成双年展本身。实际上是天壤之别,威尼斯双年展除了主题展以外,包括国家馆和所谓的各类平行展,都是和钱直接相关的,和艺术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记者:他们利益操作的具体模式大致是怎样的呢?

 

  徐子林:首先是国内策展人和投资人联合起来,向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提出展览申请,并交纳约3万美金的费用,然后在威尼斯租一个展览场地,场地大小根据策展人对展览的预期规模来定。最后就可以在国内对艺术家招商了,对艺术家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画,参展作品直接被投资人“免费收藏”,以冲抵参展费用;其二是直接出资参展。

 

  记者:是组委会本身,或平行展制度本身的问题吗?

 

  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是为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组委会除了对主题展部分确保含金量以外,对国家馆和独立策展人项目都是视为商业行为的。所以威尼斯双年展的制度本身没有问题,而是国内艺术圈的江湖人士刻意混淆了双年展的真实情况。

 

    记者:西方主流的艺术评论对平行展其实不关心?或者说平行展在他们眼中没有分量?

 

  徐子林:威尼斯双年展之所以获得世人关注,是因为主题展每届的策展人总是立足于当前国际艺术最前沿的学术话题,邀请的艺术家通常都是近几年在国际艺术圈中最炽热的艺术家,所以威尼斯双年展因此而荣耀。但是除此以外的展览,包括国家馆和平行展,都是各个策展人独立在做,和威尼斯双年展、学术水准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到底好不好还是要看艺术家的作品本身。

 

  记者:一般而言,是怎样的利益促使那些艺术家、策展人进行这样的镀金?他们将得到怎样的回报?

 

  徐子林:从威尼斯双年展的百年历史上,的确是明星灿烂,大师云集,但这一直都是特指主题展。威尼斯双年展也是凭借这些骄人业绩稳坐国际艺术舞台的霸主地位。恰恰是这样,很多艺术江湖人士利用了大众盲从的习惯,加上这些年艺术市场突然非常火爆,而有一个国际大展作为背景将很有卖点,正是基于这样的利益考虑,国内艺术家和策展人才纷纷出征威尼斯。

 

  记者:近年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徐子林:中国艺术教育体制造成了艺术专业的院校、学生很多,加上各地美协、画院、文联等系统,所以全国艺术家数量非常多。而中国的艺术市场由于民众的整体收藏习惯没有养成,所以艺术家单纯依靠艺术品买卖来生存非常艰难,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艺术市场的青睐,而曾经通过威尼斯双年展获得市场认可的艺术家,成了艺术市场中耀眼的明星,这些恰恰成了很多人的做梦的机会,实际上这样成功的几率非常小。

 

  记者:西方人是当代艺术话语的建立者。国人扎堆平行展,与文化不自信有关?

 

  徐子林:刻意地把威尼斯双年展的权威性无限拔高,而利用参展来证明自身的文化价值,的确是缺乏文化上的自信。特别是这种规模浩大的,几百人扎堆参展的现象是很可笑的。因为文化艺术的交流是基于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并不依赖参加艺术家的多寡和规模。这和国内很多跟风现象很类似,我们以前批评在商品制造环节的模仿和跟风,而现在在文化艺术上也同样如此,令人感到非常悲哀。

 

  记者:甚至是利用了国内的这种文化不自信,套取资源?

 

  徐子林:是的,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希望得到西方认可,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承认。这就势必造成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预设的框架下进行,而这框架是不确定的,处于不停变换中。国内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始终在揣测西方当代艺术的走势,所以永远落后。

 

  记者:事实上,国人做的这些平行展,仅仅从学术的角度上说,质量如何?

 

  徐子林:由于资本的介入和艺术家迫于销售的压力,国内艺术家和策展人到威尼斯做展览大多不是在思考所谓学术问题,因为无论是谁在探讨学术都隐藏着可能失败的风险,或者对结果无法确定,这原本是实验艺术的魅力所在,而现在在巨大资金压力面前,没有人能举重若轻,所以大家都选择回顾性和经典作品展,这样的展览违背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宗旨。

 

  所以在本届的多个平行展中,有限的几个艺术家被重叠展示,包括方力钧、徐冰、刘小东等。

 

  记者:国人应该如何看待曾经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深远的威尼斯双年展?如何在西方话语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徐子林:目前威尼斯双年展在国际上仍然权威,我们仍然要争取参展,但前提是我们去展什么?如何平衡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基于对未来新艺术的探索,是最新艺术成果的展示,所以我们还是首先要回到艺术的本身。同样,扶持新艺术的周期较长,所以投资新艺术需要耐心。

 

  在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和西方话语体系的沟通中,已经熟悉其中的逻辑关系,已经和西方新艺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现在要重视年轻艺术家发展,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成长,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

 

  我们不能过分迷恋曾经取得的一点小成绩,而急于四处举办回顾展。中国新艺术才刚刚开始,新艺术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未来一定是他们的。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