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国际借展”的商业诉求
2013-04-05来源:雅昌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1434

   

    【导语】当今中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国际借展”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能否成功举办国际性大展,除了政府的重视、财政支持和博物馆的积极努力外,博物馆自身的策展能力、专业化水平及展览条件等,都直接影响展览能否举办及展览水平。比起自己的馆藏展览,或者是国内省际间的借展,国际借展显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相信大家还未忘记2012年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毕加索大展”——62件毕加索作品、50幅关于毕加索的摄影作品、价值60亿元的毕加索国际展览可谓风光无限。国宝级待遇,密集的宣传,种类繁多的活动 ,各路明星纷纷捧场……这一首次由民营资本运作的大规模艺术展在让我们享受了一场饕餮般的艺术盛宴的同时,不仅带来了我们对民营资本的思考,还带来了我们对“国际借展”下的美术馆的全面思考。那么“国际借展”的商业路径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于是变成了亟待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商业运营的大型“国际借展”逐渐显露出未来的主要存在和趋势,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其在运营上的新价值观和新的展览经营之道呢?雅昌艺术网为此进行的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国际借展”何以成为趋势?

 

  2004年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几个大型的国外艺术品展览在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级机构举行。

 

  “2004年,作为中国文化年的重要艺术项目——“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北京、上海与香港展出,投保55亿人民币的奥赛精品收藏激发了国内观众的极大热情。2011年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举办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同样是一次外展的进入。两次展览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台湾辗转进入大陆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是一次典型的商业运作(法国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此次全球巡展采取的模式因各地区的差异而不尽相同。)”蓝庆伟对雅昌艺术网说。

 

  “2012年,国博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签订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在藏品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宣传推广、合作出版等诸多领域展开两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道法自然”的展览亦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大都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为了实现这一展览,双方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展品全部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筹备时间将近两年左右。由于国博每天的观众数以万计,观众构成也来自五湖四海,根据我们此次布置在每件展品标签上的二维码系统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展品二维码的扫描次数已经超过13万次,平均每件展品的扫描次数超过一万次,已经充分说明这个展览的受欢迎程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介绍到说。

 

  那么可以看到,除了之前提及到的“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毕加索中国大展”和“道法自然”等展览之外,几乎每年美术的机构都会各自举办几个大型的国外作品展,他们倾尽心思,不只是举办展览,而且利用文化年或者馆庆等活动与多方协力合作,将国外甚至是国内散落于国外的艺术精品带到国内来展出。展出作品的形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外油画等类别,随着近几年交流力度的加大,也使得很多过去只能出现在美术史课本上的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重现于我们眼前。目前,“国际借展”进军中国已是一般不可抵挡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为何在近几十年来才出现,又是以什么姿态来让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呢?

 

  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跟国内外的经济状况有关:“我们观察最近几年的国外作品来华展览,可以发现大部分甚至是90%的作品均来自欧洲诸国,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来自美洲大陆或其他地方。近些年来欧洲经济下滑是一种不可抑制的趋势,大部分国家均在削减文化等方面的经费拨款,而大部分名作等都是存放在各个欧洲著名博物馆中。”根据李军教授翻译的《博物馆之间艺术作品外借与交换管理的基本原则》来看,“馆长们如果需要对外募款筹集经费,那么出借作品到其他国家做展览来赚取高昂的借展费用就成了优先考虑的一种方案,毕竟,从私人手中募集到的博物馆捐款也在日益减少中。”

 

  其次,无论是王璜生,陈履生还是范迪安都很及时的告诉记者,国内正好相反,随着文化建设等各方面政策力度的加大,美术馆那边开始更加加重为观众提供多方面的的休息地方。随着“国际借展”的形式变得清晰和流行起来,要知道人们有时候并不是为了仔细去看作品,甚至就是说只想进去看看原作。那么国际借展中,国家型的美术馆依托于政府生存,不存在经费压力等太多问题,而现在美术馆体制有所改革,民营美术馆数量激增,民营资本推动“国际借展”的发生也是必然的趋势!

 

  还有不得不说的就是像轰轰烈烈的毕加索大展,其实受益者最大的应该就是收藏这批毕加索真迹的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因为有好几站展览,所以借展费又意味多了几笔。但是毕加索博物馆可谓赚钱有道,当时展的时候都在闭关扩建大修,为了筹集资金,两三年前就开始筹划馆藏毕加索作品环游了,除了各地的借展费以外,赚取艺术品衍生品的费用,毕加索的真迹画册可真是帮了不少忙!也让这成为“国际借展”的商业路上丰满了许多。

 

    “国际借展”中的费用构成&如何收支平衡

 

  “其实中国人还不习惯于为看画展花钱。网上有帖子说2004年的法国印象派画展20元门票,7年涨了4倍,是“天价”。但是之前六中全会的精神,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调文化消费,做文化事业以人为本,我基本想法也是如此,做毕加索这个展览要收支平衡,能盈利最好,但是不能脱离百姓,300元一张票,会有人来看,但冷冷清清,我们要的不是这个效果。”毕加索大展中方总策展人谢定伟对雅昌艺术网说。

 

  “关于展览费用问题,一般包括借展费,运输保险费和人员费三大部分。借展费根据合作双方的国情和举办展览的实力而定。有时双方会谈成交换展,这样可以免去借展费,包括运输和保险及人员费等支付。如果是巡展,几家博物馆的运输和保险费用都会平均分担。但借展费根据各自与借出方谈判的情况而略有不同。巡展的各项费用一般遵循协商解决的原则,在大的条款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各合作方都能够在协议中互相理解,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文字上一定要写清楚各自承担的数额和细目。国际借展,从协议中会看出一个国家在法律,文化,风俗以及博物馆管理等多方面的水平。”首都博物馆馆长助理兼首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黄雪寅说。

 

  以毕加索大展中为例,谢定伟说:“那毕加索那次展览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类型展览中成本最高的,如果但看票房和礼品,我们不可能打平4500万元的成本。其中,借展费,保险,运输,场租,安保,搭建,占主要部分。收入由三部分组成:票房,礼品纪念品、赞助。赞助占到一半以上,而在国外,这样的展览赞助只占到20%~30%。一般喜欢赞助画展的多为银行,他们有高端客户有欣赏艺术展的需求,比如毕加索展的时候法新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都是赞助商的大头,还有奢侈品牌。大型国企也有,比如中国电信。中国邮政本来也想介入,但是知晓太晚。还有品牌的赞助,比如展厅里的灯具都是奥地利的赞助商奥德堡提供的,他们降低价格,还免费提供一部分灯具,为我们节省了50%的照明费用。除此之外,那因为毕加索这个展览非常特殊,完全就是一个民营资本来做,政府在经济上没有赞助过我们。现在的博物馆啊美术馆都基本免门票,但是我们的成本太高,所以必须卖门票。”

 

  实际上,近几年来,每每有西方艺术大展亮相中国都会引起极大的轰动,吸引不少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观众参观。现在回首看200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印象派大展,51幅法国印象派佳作吸引了30万人次的参观者,在闭幕的前一天,中国美术馆首次破例通宵开放;再如,2006年首博推出的“大英博物馆250年之藏品展”,272件大英博物馆的珍品在一个月内吸引了近10万的观众。这样从商业角度上来看,由民营企业运作的毕加索大展虽然算不上很成功,但其作为一个吃螃蟹者,其模式还是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肯定。在林明杰看来:不管毕加索大展当时选择的作品,还是主办方请来的张曼玉,刘烨等演艺圈人士及陈丹青,余丁等艺术界人士助阵,大展主办方对艺术的热情和运作都值得肯定。由民营企业出资举办美术展览,办了政府没有人力和财力做的事情,值得鼓励!

 

    “国际借展”中商业力量遇到的阻挠与问题

 

  其实“国际借展”虽然兴起不久后显得很火,但是其存在问题也很多,商业运作上难度大。蓝庆伟认为“国际借展的展览运营策划是目前国内美术馆的薄弱环节,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将正蓝很好地呈现常常要比如何运营策划这个展览更加的重要——即展览的经营之道。这样可以让更多的观众看国际借展所采取的展览推广策略,展览行销策略不能被简单粗暴地贴上商业与学术的标签,学术性的展览更应懂得展览的经营之道。”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王璜生认为:“国际借展不一定要纯学术,但是也不能被商业牵着鼻子走。我们必须要不拒绝商业,但是让展览首先具有公教性和学术性。”是啊。举办大型跨国借展一般要对资料深入认识1~2年,方可进入真正的内容设计师。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所举办的《走向盛唐》展览用了6年的时间筹划,其中专业研究人员一直没有停止对内容的研究和知识的扩充,尤其是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来表达艺术。

 

  石建邦认为:“由于缺乏经验,毕加索展在布展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商业运作上也不是特别成功,但毕竟积累了一定经验。民营资本“引进”国际展览,还有需要学费要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