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印迹”第三届影像艺术展开幕:聚焦材料工艺的美学探索
2016-08-09来源: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3165


 

    2015年7月16日,“印迹”第三届影像艺术展在大连于振立工作室大黑山影像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由于振立工作室主办,艺术家马尚策展,批评家吴鸿担任艺术顾问,中国美院美术学博士大连骏美艺术公社总监徐小楼任学术主持,展出了赵大鹏、刘立宏、付羽、魏来、李鼎五位艺术家的系列摄影作品。本次展览的参展人员既有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前辈,也有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新军,堪称中国第一个摄影系摄影传统工艺教学与创作实践的三代传承。

 

 

展览现场,大黑山影像艺术空间

 

    《印迹》是大黑山影像艺术空间的第三届影像艺术展,也是第一回摄影展。在摄影术发明至今的177年里,从摄影专利技术的发明、材料工艺的革新到摄 影本体语言的觉醒与探索,今天摄影艺术的实践与创作已变得更加多元化。摄影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从银板到胶片、从前期拍摄到后期暗房制作,对材料工艺本身的美学探索,我们实践的似乎还不够。在数码技术无所不能的今天,有一些艺术家固守着对摄影本体语言的探究,坚持用摄影观看、胶片成像、银盐印放完成摄影作品的创作,本次参展艺术家都是这样的实践者。

 

 

 

 

 

研讨会现场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第一任系主任赵大鹏教授是本次展览中年纪最长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本次展出的摄影作品《集市》(72.5x49.5cm,明胶银盐照片,1982年)曾获第十九届卢森堡国际摄影比赛金牌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际金牌;而《生土原住》系列则聚焦中国的生土原住及其建筑,乌苏里江赫哲族渔民的地窨子、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那吐峪沟的民宅、土建阁楼……仿佛远古生土生存空间的纪念碑。艺术家赵大鹏表示:摄影不仅是艺术,而且在全新的视觉文化视角和网络深度发展的当下,正在凸显摄影艺术特质观察与选择的主观驾驭理念,并在视觉思维艺术框架中加盟现代艺术的变异和攀升。摄影艺术创作的文化转换和心灵感悟,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使我们能够借助外部器械设备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


    艺术家刘立宏则将视角转向沈阳重工业的历史变迁,《剩余与额外》系列作品记录了沈阳这座钢铁重镇从五六十年代的兴旺到眼前的衰落,巨大的反差带来的是无法平息的难过。那些代表生产力,代表力量的厂房和机器,那些操纵这一切的工人们,如今像退役的演员一样退下舞台,其中暗含的荒诞以及这荒诞本身包含的压迫,使观者徘徊于现实与梦境双重的错觉之中。刘立宏在自述中谈到“无论摄影观念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摄影的两个本质将永存:摄影的记忆功能;摄影记录的影像不可重复。作为摄影师,我愿意把这里作为出发点。”

 

 

 

 

 

 

 

 

 

 


    此次展览最年轻的艺术家李鼎的作品则更具诗性与随意,河里正融化的一块好看的冰,一个在优美光线下的一个好看的人,雾中的一群人,农民凉在窗台的的一双有点破但舍不得扔的一双鞋,亦或是一块大石头一座白雪盖着的山……被艺术家信手拈来,在记录日常诗性与温暖。


    艺术家付羽和魏来多年来则一直坚持直接摄影,拍到满意的照片在暗房里用传统工艺印放出来,然后像上瘾一样去寻找下一张、再下一张……他们的参展作品背后饱含着一代摄影人的工匠精神,明胶银盐显影特有的质感与温度。


    本次展览策展人马尚在谈到策展理念时表示:这次展览的摄影作品以“印迹”为线索,包含了生命的印迹、时间的印迹、观看的印迹和艺术家摄影态度的印迹。展览空间的所有作品都是运用摄影传统工艺手工放大印制的原作,通过这些摄影原作和关于“摄影传统工艺与材料美学;摄影态度、工作方式与摄影教育”探讨摄影在当代的美学传承。

 

 

 


    展览将持续至9月16日。


    “印迹”第三届影像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6.7.16-2016.9.16


    地点:于振立工作室大黑山影像艺术空间


    地址:中国大连金州于振立工作室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