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狂欢后,摄影的下个春天?
2015-09-17来源:瑞象视点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2149

 

 

    去年第一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结束后,《典藏·今艺术》专访了摄影评论家顾铮。文中的分析在今天读来仍未过时。


  第一届Photo Shanghai缔造的惊人参观数字,为这场艺博会赢来亮点,“影像时代到来了”这句标语此起彼落的出现在媒体报道上,中国摄影市场终于盼来拨云见日的一天。看似前途一片美好,但一场艺博就能拉抬低迷已久的摄影市场吗?还是看着新奇凑个热闹,火这么一阵子呢?《典藏·今艺术》特别采访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顾铮,就他对中国摄影多年观察的经验,从影像艺博崛起来看,这股热潮对中国影像市场能起多大的涟漪效应。


  由世界摄影组织(WPO)主办的第一届Photo Shanghai带来了西方著名艺廊,展览期间的参观人潮令人啧舌,仿佛摄影变成一场“全民运动”。摄影评论家顾铮表示“Photo Shanghai是第一次以艺博会的方式将国外与中国的艺廊全聚在一起,主要目的虽然是打造艺术交易平台,却也带动市民、艺术界对摄影的认知。”由于是第一届主办的原因,不少人对主办方能邀来多少艺廊,以及带来的摄影作品质量仍存疑。这次参展的艺廊只有42家,比预期少了些,但顾铮认为作为艺博会性质来看,主办方在画廊的选择上把握得不错,艺廊整体的水平算整齐的,总得来说画廊对摄影师的认知定位是比较清晰的,这也说明主办方对摄影的认知是有他们的标准在。


    尽管艺博会看来具有一定水平,顾铮却也点出整体参展作品缺乏了“当代性”。所谓的当代性,顾铮解释“有些画廊作品只有纯摄影,纯粹形式感的多,但像香格纳做为当代艺术的画廊,带来杨福东这类摄影师的作品,感觉就是当代艺术里的摄影,当然摄影本身内容的纯粹性也是值得追求的,但如果更开放点,在当代现实中间的复杂性、多面性可更多一点,摄影本身的多元性也可以因此呈现得更充分。”


  而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展览人潮,顾铮笑着说“可能刚好碰到中秋假期,加上位于市中心有地利之便吧!虽然这次摄影艺博的作品呈现更多元,已经超越一般人常看到的“糖水照片”这种趣味比较低的东西,这看来是件好事情,但也不能给外界一种错觉,好像中国的摄影市场真的很大,对摄影很有兴趣。”


  这种人潮爆满的现象,是否意味着摄影在中国是否真的那么受欢迎,无法下绝对的定论,但可以确认的是第一届的试水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成功,而作品的交易是否能如人潮般报捷,这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毕竟艺博会就是个艺术交易的平台。


  摄影市场的低迷


  谈到市场交易,本刊在采访Photo Shanghai总监Alexander Montague-Sparey时,他曾表示“中国市场已经准备好了,只是缺乏机会。”而顾铮对这种准备好的看法仍持保留态度并表示“我没有这种‘准备好’的感受,因为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私人摄影作品收藏可被称为相当成熟的藏家,而未来有哪些人具备这样的潜力,无论是从他对摄影的认识跟经济能力等方面来看,就我个人来说我也不太清楚,所以说准备好这种话,可能过于乐观了。”如果放大、客观来看,应该是说中国的经济好转,投资的市场很强,顾铮指出很多收藏家是以收油画为主,因为相对摄影作品,绘画在投资回报率上来得快又高,而对摄影有兴趣的人对版数的问题仍心存怀疑,当然这与有些摄影家的作风有点关系,例如一张摄影作品有三种尺寸,这对藏家来说可能会感到不安,不过也有些艺术家是没有版数限制的,例如森山大道等,这问题最后还是回归到你是喜欢影像本身,还是那张被限定了数量的纸。


  顾铮也指出这次艺博会外国艺廊作品的定价比他在一些国外画廊看到的还高,当然这中间是不是有将中国的税含进去,这可以再研究,但问题在于,被知道市场的买家看到是不是会造成误解以为今天的中国钱很多,好像一来就可捞到钱?今天中国艺术市场的症结有目共睹,投机性很高,顾铮认为这个投机率很强是体现在绘画里,从投机的心态看艺术作品,摄影是不会染指的,而极其少数对摄影热爱的藏家是无法构成摄影市场的。


  本刊现场观察,发现很多西方艺廊主打的作品偏时尚摄影,针对这个现象顾铮说他认为时尚摄影是整个摄影金字塔里较低层次的,因为比较空洞,视觉上先声夺人之后比较少值得回味的层面,不过他认为时尚摄影也有好的艺术家,如Helmut Newton。顾铮形容Newton把人性里面的黑暗面结合时尚呈现在作品里,他已经跨越时尚,属于顾铮所说的“暗黑摄影”,获得的视觉效果是更有深度的。而这次西方艺廊带来比较多时尚摄影,可能是以偏装饰性作品策略,将中国现在或未来有购买浅力的人引入摄影收藏的方向,这也是有可能的。如果要说艺博会能为中国摄影市场带来多大帮助与教育,顾铮说“这是一种商业角度的教育,去教育未来潜在的藏家,摄影是什么、可以如何的漂亮、如何提升自身价值等。艺博会期间举办的一些周边演讲也可帮助大家确认一些摄影的定位,或者做出某种纠正。”


  新式教育与收藏


  如果说要推动摄影市场,艺博会带来的教育性可能仅限于商业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周边大大小小的摄影展也跟影像艺博有所串联,带起一种影像联展的活动,如上期本刊采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长王璜生时,王院长提到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的“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这个展和Photo Shanghai同时开幕,对于这个展览,Photo Shanghai也有做一些宣传,相互串联的模式也让艺博会更具规模。除了民生当代美术馆外,精品BOTTEGA VENETA展出的“虚构的快乐”也在艺博会的展览名单上。作为此展览的策展人,顾铮分享了他与BOTTEGA VENETA的合作经验。顾铮谈到,“总的来讲,BOTTEGA VENETA他们非常信任我,也展现对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诚意。跟其他品牌比较不同,BOTTEGA VENETA并不希望这些展览上有让观众联想到品牌形象的作品,跟他们合作六次下来感觉蛮自由的,能有充分的自由将中国当代摄影做有趣的呈现。如果将艺术搞成商品推销会太功利性,而且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虚构的快乐”这个展览或许也是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毕竟摄影就是个见证,如何去完整呈现一个中国当代摄影展,顾铮说难点在于摄影本身的媒介特性与作为当代艺术这两者间的拿捏。对于现实问题如何做出见证跟诠释,有些人过于偏执摄影本身的媒介特性,反而排斥当代性实验,有时又过于把摄影看做当代艺术,而忽略摄影本身的媒介特性,所以这两者间的平衡掌控很重要。


  除了展览方面的推广外,美国出版社Aperture也有邀请英国摄影师Martin Parr与顾铮等人参与《THE CHINESE PHOTOBOOK》(《中国摄影集》)的编写,书中选入的图书主要是来自Martin Parr的私人收藏。顾铮说“以前是从作品角度去切入摄影史研究,不太会去从横跨到精神和物质这两方面的摄影图书这个角度切入,而这本书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探讨中国摄影史,书本身是物质的东西,同时也是精神的,这两个方面如何结合好,成为更具创造性的实体,这对摄影的理解算是个全新的启示。”书预计明年春天出版(已于2015年7月出版——编注),能否带动收藏摄影画册的热潮呢?顾铮觉得这种画册式的摄影表现形态比较多元、更有魅力,而且一系列照片的排列组合更能完整表现艺术家整个的观念,虽然相较于照片摄影图书的印数较多,但它的价格相对低,能否带动摄影画册收藏应该不成问题,这也算是新的一种收藏摄影的方式。


    美术馆对摄影的职责


  相较于艺博会单一作品的买卖,未来摄影画册收藏的普及性与可能掀起的热潮就像对摄影的发展打了剂强心针。总的来说,影像艺博的空降的确引来了大众与媒体对摄影艺术的关注力。如果深入探讨,这些现象或许太过于表面,能否让摄影被正视,成为当代艺术里一门重要类别,不是一场艺博与其周边的展览就能定夺。


  顾铮对现今中国在摄影上的发展提出了他的无奈。


  “中国的美术馆没有把摄影作为系统性的典藏与研究的对象来对待。我希望美术馆要做的是明确的收藏方针下的持续的收藏与整理,包括对摄影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梳理,从学术性的角度去做持续研究,而不是做做偶发性的几个展览,这种展览当然需要,但如何体现美术馆对于摄影的认识与评价?”2004年,当王璜生还是广东美术馆馆长时,推动了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的诞生,但随着王馆长转去北京,此摄影双年展也跟着无疾而终,在中国的美术馆这样的制度性空间里推广摄影的历史研究与收藏的脉络就这么断了,相当可惜。今天中国的美术馆看起来发展得特火,但在摄影艺术上却没适时推一把,而民营美术馆虽然能发展的空间更广,但顾铮表示他们也需要有从制度性方面去统筹、整理的努力,更需要成立典藏委员会等去展开摄影研究与收藏。


  艺博会对健全的市场与促使美术馆去正视摄影的效果能有多大,很难说,但却让中国摄影圈感受到“动起来”的氛围,这股热情能持续多久,也是诸多问号。可以确认的是少了美术馆的支持与学术上的持续研究,摄影很难如西方般发展得那么健全,因为美术馆身兼推广、教育、研究与收藏整理等多重角色,这不是一场艺博、几个展览就能做到的。


  摄影在中国持续火热的下一步,就看各大美术馆要不要接这个棒。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