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艺术展览:看实物还是看屏幕
2015-07-13来源:新民晚报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2049

 

    继“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在新天地举办之后,又一个以“乾隆”为线索的跨媒体艺术展,也将在上海举办。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以颠覆传统的艺术视角重构历史文化体验的大型公众展览。

 

    “互联网+艺术”的展示形式,诸如3D数据建模、全息影像展示、人工智能识别、网络或手机版数字博物馆等,已经越来越让市场引起关注:没有一件真实的藏品,不需要昂贵的布展和保险费用;高清画面经过精心编排,加上了动画效果,打造出震撼人心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也是真迹所不能展现的。就像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期间迎来全球参观者目光,迄今仍是中华艺术宫的镇馆之宝,现在的各类多媒体艺术展,也在票房上节节飘红,让许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然而,数字技术真的能让艺术栩栩如生吗?

 

    在业内人士看来,展品的真实性之所以重要。因为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是从观察物件开始的,参观者所获得的事实性信息,以及以此为基础推演出的知识,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学习能力,都是以真实物件为基础。展品的真实性是基本前提和起点,也是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的重大区别。

 

    虽然现在的数字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真迹的面貌,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对于画作的扫描很难展现出艺术风貌,或者我们常说的“气息”。特别是在绘画的笔触以及器物的细节上,不同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而这正是真迹震撼人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放眼海外,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不少的机构都拥有高仿真的《蒙娜丽莎》,有很多高仿真的复制品,但无论它们多么“乱真”,但是人们依然对于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趋之若鹜,《蒙娜丽莎》真迹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以及被触发的灵感都是仿制品所不能比拟的。

 

    应该说,利用数字技术对于普及艺术教育有相当大的好处,特别是像“不朽的梵高”展览在申城掀起的一股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关注热潮,是近年来所少有的,其所提供给观众“视觉的、感官的、娱乐的、社交的、学习的”等各种体验,其所要表达的信息将会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传递。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看上了多媒体展览,将其作为一种赚钱的好方法,势必会对于展览质量有所影响,还有可能出现了一些与历史有违的情况,这是值得引起警惕的。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馆长曾经说过,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服务世界各地的观众,进一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但我们必须要慎重抉择是否在展厅中引进技术,因为我们希望观众抬头看实物,而不是低头看屏幕。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