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鉴赏知识

宋元影青瓷辨识
2014-02-15来源:美术报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743

 

    所谓“影青瓷”,就是宋元之时在南方所生产的一种青白瓷。其实,我国白釉瓷器在隋唐时代就有烧造,至唐代邢窑已达很高成就。发展至宋代,在河北定州达于历史高峰。当时,在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主的一批窑口所烧造的青白瓷,受到了北方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的影响,因此,在影青瓷中,也可以看到上述窑口的某些特点。在景德镇地区,由于瓷土、柴木、交通、技术等方面的种种优越条件,使其烧制的青白瓷胎质洁白精细、薄透而又坚硬,釉色白中闪青、晶莹如玉,深受大家的喜爱。所以,以景德镇为主的青白瓷系也就列居为当时江南的两大瓷系之一。

    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老百姓用不起,因此,就在烧瓷上做文章,把瓷器做得极尽精细,烧造出一种玉的效果,其质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如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相反,过于浊润熟滑者,则要慎重。宋影青的胎色是洁白的,淘洗得很精细,有的器物精到几乎脱胎的程度,迎光可见薄的透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手工淘洗的结果是其胎质也是细中有粗。而且,宋影青瓷中尤其是湖田窑、湘湖窑产品在其底足的露胎之处,在白胎中间应有焦状像伤疤样的铁质析出,这是重要特征。如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一无瑕疵,又看不到任何老气者,就须小心。此外,由于是手工操作,在制胚和上釉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不匀,北宋之物由于施的是石灰釉,在釉面上应有明显的流淌之处。宋代之物,一般出土者为多,即便是传世品,也肯定有过入土的经历,因此,都应有土侵之痕,尤其是有开片的地方,应可看到。现代仿制技术提高,也能在开片处仿出土侵之痕。不过,仔细审察还是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真品的土侵深入肌理,而且出现土侵的地方无规律可循。因为年代和环境的关系,土侵应是有深有浅,一般都泛出深浅不同的老黄色。而仿品的土侵,仿制技术高的也做得深入肌理,但常在整器上都有,有一定的规律性,颜色也常常为白色。元影青无论胎釉和器型均比宋代要粗糙得多,此外,从烧制方法上,也可辨别其年代的先后。

    宋代影青,在北宋时期釉面多光素无纹,正烧和覆烧都有,至中期以后,出现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 也有少数贴塑。至南宋则盛行印花,盘碗多覆烧,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定窑影响。元代影青制作渐粗,显得笨拙,不如宋影青精细灵巧。在烧制方法上只有少数采用覆烧,大部分恢复正烧,所以,器物一般口部有釉,而足部无釉。造型基本沿袭宋代,但盘碗底足大多为很浅的圈足,有的甚至浅近平底。元代影青在装饰上又归于简洁,印花減少,一般都为刻花和划花,很多器物又都是光素无花,少数器皿出现红褐色装饰点。在器型上,影青的烧制以日用器皿为主。一般多见于杯碗盘碟、执壸、注子、盏托、瓜棱罐、瓷枕、香熏、盒子、盖瓶和谷仓等。如遇少见而又特别的造型或与时代不合的装饰,则要慎重。

    眼下市场上仿伪之品颇多,在收藏时要多注意鉴识的要点之处。要从釉色、胎质、形制和旧气等几个方面去综合考察。凡是釉色过于精美,又不顾时代特点者;或胎质过于细白,或人为在胎体加沙,手感偏重者;釉色闪蓝、闪黄,刻、划、印花粗浅模糊、线条呆板者;在内底或器壁可见均匀细密的旋纹者;以泥浆、油污来作旧者;或人为做出的土侵和灰皮(真的土侵和灰皮,无规律可循,作伪者常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见因时间和环境所形成的真正旧气,等等。如遇其中之一,就要慎重对待,切勿轻易下手。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