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蓝顶艺术区风雨十年路
2013-06-20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1140

 

    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以及各地政府对创意文化创业的扶持,艺术区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像北京的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宋庄艺术区,上海的莫干山艺术区,西南地区的艺术区,当以成都的蓝顶艺术区为代表。


    虽然全国各地艺术区都有长足发展,但一些艺术区的发展同样不可避免地出现拆迁、商业气息过剩等各种问题。工作室作为艺术家用于艺术创作的空间场所,与艺术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此前被曝出的诸多艺术家工作室暴力拆迁事件,使得工作室的角色变得有些“尴尬”,精心布置一番后却被告知无法继续租赁,抑或作为画室被简单利用。如何才能使得艺术家安心于艺术创作,这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然而,这一棘手问题,在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看来,却不再是一个问题。新蓝顶的工作室不仅租赁,且拥有合法产权,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买下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于2013年5月下旬开启的首届“蓝顶艺术节”,作为以往蓝顶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的升级版,此次的活动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文联、双流县政府、锦江区政府作为主办的政府项目。蓝顶艺术区因何而来?新旧蓝顶是如何过渡,走过这十年路的?政府和开发商在这其中又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十年过去了,蓝顶艺术区今后的发展规划又是如何?


    “蓝顶”因何而来?


    据周春芽回忆,“蓝顶工作室”的概念实际上是向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宋庄、798艺术区学习而来。北京一圈走下来,他发觉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非常独特并且很有意思,白天各自画画,晚上一起喝酒聊天,这也就萌生在成都寻找工作室的想法。


    最初,杨冕、郭伟在机场附近找到了一所装修不错的工厂,交了房租后才发现此处是要被拆迁的。半年之后,国家要修机场路,就这样他们被赶了出来。这一事件的发生,也使得艺术家们更想寻觅一处稳定之所。此后,加上周春芽、赵能智,这几人继续寻找着工作室。老蓝顶在这时,被发现了。这里也是一片厂房,之所以被取名“蓝顶”,是因为屋顶是蓝色的。此刻的时间是2003年8月。


    此后,蓝顶艺术区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五个片区,聚集了近50位艺术家。然而,更实际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空气污染。附近的劣质家具厂,每天都散发出甲醛味道和装修所产生的强烈噪音,严重困扰着艺术家的身心健康。2011年7月3日的那场暴雨,给老蓝顶艺术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万,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衡量。这使得艺术区的安全性能受到质疑,再加之房租涨价等因素,老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的需求了。总总因素,加速了大家的撤离。


    “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一样,平时哪怕不画画,我都会习惯性地来这儿待着。”郭燕作为在老蓝顶留守到最后的人,充满感情地说道。此刻的时间是2012年6月,大部分的艺术家们都已搬至位于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区或蓝顶青年艺术村了。


    新蓝顶“孕育史”


    早在2005年时,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政府就邀请蓝顶艺术家在三圣街道荷塘月色2号坡地建立艺术家工作室。次年11月,周春芽等14位艺术家委托四川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与三圣街道办签订在“荷塘月色”建设新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的协议。


    2007年5月,新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蓝顶美术馆在“荷塘月色”破土动工。2009年1月,在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办“荷塘月色”蓝顶艺术中心(2号坡地)隆重举行“蓝顶艺术家工作室入住暨蓝顶美术馆开幕”仪式。同年9月,成都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与成都市双流县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联手打造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双流蓝顶艺术新村正式进入筹备阶段。11月,蓝顶当代艺术基地总体规划通过政府规划评审,规划总面积1500亩,将建成一个集当代艺术、创意产业、时尚风潮、当代生活、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当代艺术与创意基地。双流蓝顶艺术新村项目正式启动。


    2010年7月,蓝顶青年艺术村(4号坡地)举办盛大的开村仪式,标志着成都蓝顶艺术区第一批租赁式工作区正式对外开放;12月,蓝顶艺术新村(3号坡地)正式破土动工。刘家琨担纲蓝顶新美术馆设计师及3号坡地建筑设计总顾问。


    2013年5月25日,首届2013成都蓝顶艺术节拉开帷幕。


    政府、开发商对艺术的支持


    艺术区的生长与所在城市的进程密不可分,作为后工业社会城市产业升级和空间再造的产物,艺术区已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座城市的艺术区又与其自身的地域特点有关,北京的798艺术区已经作为朝阳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上海的M50艺术区见证了上海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型的历史性变革,也成为了上海新的文化符号;西南地区有成都蓝顶艺术区、贵阳城市零件、云南的创库,这其中,以蓝顶艺术区为典型代表。


    当我们谈及“蓝顶艺术区的发展”时,政府于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在蓝顶艺术节开幕式上发言时,谈到“你们用了十年的时间,逐步地自然地凝聚成了一个艺术聚落,而这种聚落所产生的艺术效应、文化效应也将会延伸我们这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他认为成都的艺术家们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改变这座城市的文化品质。马一平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也说到,政府的参与使得很多事情变得更加顺畅。的确,成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有之。


    此外,蓝顶艺术区与其他艺术区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工作室不仅是租赁,还可购买,获得70年房屋产权。艺术区的定位为“以艺术家居住、工作为主题”,这一点,对艺术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工作室受到法律保护后,任谁也赶不走。所谓先安居后立业,艺术家于此也能安心艺术创作。这也体现了蓝顶开发商的善意与诚意。


    位于4号坡地的蓝顶青年艺术村,是“成都蓝顶艺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艺术区推出的第一个租赁式工作区。出租房的说明中也写道“在政府的协调下,该安置点房屋由庙山村委会与蓝顶公司合作仅对艺术家出租,政府意欲在未来将该点及周边地区都陆续打造成艺术村落。公司与村委会已达成首次五年的租赁协议,3年内不调租,以确保艺术村的长远发展”。政府与开发商的种种举措,也体现了他们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与扶持。


    “后蓝顶时代”的未雨绸缪


    “需要交流但是不能交流过度”,管郁达表示,“艺术本质上是一个个体的事情,是一个孤独者的事情,交流过度会对艺术的某些方面造成一些伤害,艺术家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进行创作,更多的还是要思考艺术本体的问题”。


    在上海工作的川籍艺术家邱黯雄接受采访时也谈及上海与成都的艺术区地域差异,同样其表示“艺术家需要保持一种自己的独立性。条件好是一回事,创作还是很个人的事情,而且这个东西不应该为任何其他的东西所左右”。


    这些问题的提出,也给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们提了个醒。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之下,拒绝“温床”,散发更多“艺术正能量”。


    结语


    “聚的住人气也接的了地气”,这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随着6月末“首届蓝顶艺术节”的落幕,蓝顶艺术区的首个十年生日也即将画下圆满句点。被问及蓝顶模式能否复制时,管郁达表示“蓝顶艺术区这十年走过来的路不但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所以这十年可以讲蓝顶艺术家创造了一种蓝顶模式的艺术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的确,蓝顶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地域性,更多的体现在城市的文化根基或者是生活方式上,这也是对“蓝顶精神”的最好诠释。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