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鉴赏知识

收藏是短暂的拥有
2013-05-31来源: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935

 

    “庄周梦蝶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他进入了蝴蝶的梦?我们也在想,是我们收藏古董,还是古董找到了我们?”朱伟基、卢茵茵夫妇如此解释他们的私人收藏堂号“梦蝶轩”的缘起。30多年前,受卢茵茵父亲收藏古董的影响,夫妻二人开始有了收藏的雅好。从最初没有头绪地收集小物件,到因为收到卢父送的一面铜镜而由衷爱上了金属,再由金属收藏的偏好转向金饰,如今他们已经成为香港资深的收藏家。


    在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拿出自己的金饰收藏,呈现了一场名为“金曜风华: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金饰”的主题展。这些藏品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700年的欧亚及中国古代金饰,共近300件。


    以收藏为乐

 
    “我们选择藏品主要有两个条件,首先是有研究价值,能学到东西。其次是观赏性高。”卢茵茵说。这也是他们在众多收藏门类中偏爱金器的原因。“黄金是古代共通的艺术语言,各个年代都喜欢用它象征地位和权力,平民很少会用。有身份的人是很珍惜贵金属的,他们会找工匠做出精细漂亮的装饰品,用的一定是上乘的工艺,不会随便做出一件粗糙的。而且,中国早期没有金,是从边陲地区流入中原,所以黄金很能表达出特色的文化。”他们说。


    在众多金饰藏品里,一件诞生于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骑射武士金牌饰是两人极为喜欢的。这件金饰长31.1厘米,宽17.4厘米,重达173.9克,造型及工艺都极为精致。骑者缠着头巾,发辫齐肩飞舞,身着三角形大翻领长袍。马身上的器具也齐全,马尾搭有结扣,攀胸和马?上悬挂的杏叶随马的奔腾而舞动。“它表达的内容很完整,呈现出当时人们如何穿衣、梳头,骑马射箭的姿势,以及如何装饰马匹等很多细节。”卢茵茵说。


    像许多藏家一样,朱伟基和卢茵茵都经历过与喜欢的物件错过的失望和偶遇的惊喜。收藏这件金饰便有着这样的插曲。


    卢茵茵回忆,当初他们是在香港的一家古董店遇到这件金饰的,精湛的工艺让夫妇二人感到眼前一亮。不过可惜,店主已经在给这件金饰打包了,美国的一个购买者早了他们一步。“我好失望,觉得太精美了又太可惜了。”卢茵茵说,当时觉得没什么希望再遇见这件金饰了,只好拍张照留念。后来做梦都会梦见它。不过,六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在香港古董展上,他们惊喜地重遇这件金饰。“它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即刻就决定买了。价钱比第一次遇见时起码翻了四番。我们当然要尽量压价,不过心情上根本没可能拒绝买它了。”卢茵茵说。


    缘分是几乎所有的藏家都会有的感触,它会联系到无奈、悔憾、满足、惊喜等一系列的心情,这些往往都是藏家极为珍惜的,朱伟基与卢茵茵亦如此。


    “有的东西可以永恒,但不是人的生命。一件文物有2000~3000岁,你自己才活几十年,在历史长流里,因为机缘巧合,让你有个福分和它关联,自己会很珍惜。”卢茵茵说30多年的收藏经历让自己懂得,“收藏是短暂的拥有,所以就很珍惜现在,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做。”


    如果说每个藏家身上都多多少少有些恋物癖,并从中求得快乐,那么朱伟基和卢茵茵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并没有“黏着”自己的收藏,他们不会在家里摆满文物,也不会总是拿出珍藏看着自乐。他们会把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文物研究上,用卢茵茵的话说是“一定要系统地学历史。一件文物代表哪段历史,有什么文化背景,你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有标准去筛选。我们除了工作和吃饭睡觉,都在做和收藏相关的事,看书、看展览、与学者交流……这些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朱伟基说,“从对文物的学习中了解文明的演变、古人智慧,这让我们更加欣赏今天的生活。”


    收藏给朱伟基和卢茵茵带来的还有心态的改变,这源于一种历史感的积累。卢茵茵说:“时间永远是向前的,你经历的只是个时间段。看到历史,你就知道自己的渺小,看事物会更包容、客观、深刻,自己更开心从容。”夫妇两人回忆起了香港回归之前,好多人对回归不抱有信心而申请移民,文物收藏者也会担心自己的收藏出问题。卢茵茵说:“我们想都没想过移民。当你了解历史本身时,你就会对即将发生的转变判断清晰。我们认为香港回归后,没有理由会不好。”


    在收藏中学习


    在许多人眼中,收藏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收集自己喜欢的事物,独自欣赏,自得其乐。相比之下,朱伟基和卢茵茵的心态则开放许多,他们的藏品多了,就会办展览,把私人收藏放在一个公众的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1990年开始,他们便在各地举办展览。


    “每次展览我们都搞研讨会,要探索一件东西的意义,必然希望多点学者参与交流。大家一起分享其艺术价值和知识。展览场地经常选在大学里,这样可以令学生从实物中学习。对学生和学者都有帮助。”夫妇二人说,比起独乐乐,他们更推崇众乐乐。当然,也只有愿意分享,才能激发更多讨论,自己也才能学到更多。


    为了这次展览,他们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从四年前便开始准备,其中包括年代确认、X光检测物件结构、测定含金量等大量工作。而经过了这四年的策展进程,一条展览的主线也清晰起来,即中原的金饰文化源自西方,经历了自西向东的文化迁徙。“黄金最早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这个历史很少有人知道。经过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把黄金变成自己本土的东西,形成现在文化上对黄金的重视,这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也是研究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展览策展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学讲座教授苏芳淑认为梦蝶轩的收藏呈现出这样的文化价值。


    展览中摆在展厅中醒目位置的一只诞生于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五世纪的捶揲豹纹金串玛瑙珠项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只环形的饰物没有搭扣。它是否是项圈,它是如何制成并如何佩戴是朱伟基和卢茵茵疑惑了很久的问题。直到这次展览,经过学者的X光拍摄研究,这些疑团才解开。


    “我们一开始就怀疑项圈怎么会打不开的。原来欧亚草原文明中真有一种项圈是不用开的,他们就是从头套到脖子上。X光做出来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件东西做法很特别。这样一条长金条先锤扁,穿上玛瑙珠之后,两端搭起来做封闭处理。只有看了X光后,你才能了解这个结构。做研究不能靠想象,一定要眼见为实。”卢茵茵说,这是看书未必能学到的。


    展览中还有两件捶揲立凤纹金饰片也是曾经让他们夫妇俩感到困惑的。朱伟基说:“吐蕃文明里有些物件在中原很少见。研究西藏的专家告诉我们这些长长的三角形金饰是古时装箭用的箭?。”


    为了收藏而学习,从收藏中学习。不停发出一连串的问号并寻求答案是他们收藏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接受完专访后,夫妇俩又直接去了古董展,继续寻求他们的独乐乐与众乐乐。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