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藏拍资讯

夜场拍卖 藏家必争之地
2013-05-22来源:黑龙江日报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1903

 

    作为嘉德2013春拍的重头戏,“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囊括了“老舍胡絜青藏画”、近现代书画和古代书画三个专题,汇集77件名家精品,成交额达6.42亿元。“大观”拍品数量仅占嘉德春拍书画标的总数的5.12%,然其成交额却占书画总成交额的37.02%,其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巨额数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活色生香的故事?


    01


    经典不败


    5月10日晚8时,“大观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准时开槌,能容纳千人的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拍场外面的消费区和休息区也挤满了围观的各色人等。


    率先开拍的“老舍胡絜青藏画”专题,首件拍品齐白石《向日葵》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短短十余分钟就由220万元的起拍价,飙升至1552.5万元成交,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接下来的竞争更为激烈,16件拍品每件都有多位藏家争夺,每当拍卖师报出相对较低的起拍价,总有藏家按捺不住情绪,直接出价500万甚至800万,直至高价成交。最终这个专题的成交率为100%,其中齐白石《工虫鸢尾花》以1840万元位列第一。


    为何老舍的藏画这么火?来自黑龙江的收藏家高先生分析说,主要还是名人效应。老舍胡絜青夫妇二十余年与齐白石交往频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胡絜青为齐白石四子、五子补课,到解放后老舍命题齐白石作画,至今被传为美谈。因此,这个专场的信任度高,不存在真伪问题,即便不是行家也可以大胆购买。


    在拍场外的消费区,经常大手笔购买艺术品的大藏家刘益谦正在同几位朋友悠闲品茗,看他神闲气定的样子,似乎有备而来。来自台湾的收藏家洪先生告诉我,刘益谦应该是冲着张大千的力作《红拂女》来的。因为《红拂女》在预展期间就备受关注,是业界公认的张大千一生所作“仕女绘画”中最精彩的一幅,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细节刻画,都精彩绝伦,是张大千稽古敦煌后力图呈现盛唐精丽画风的重要创作,也是近年来市场难得一见的绝品。


    果然不出洪先生所料,《红拂女》以950万起拍,之后有买家直接出价3000万,经过数轮激烈竞价,最后由刘益谦以7130万元收入囊中。该作品创作于1944年,为张大千挚友张群旧藏,它的高价落槌无疑提振了市场信心。


    设在拍场旁边的提货处,《红拂女》赫然在墙。近距离观看这幅作品,你不得不佩服张大千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从红拂女的眉眼、发丝、手臂,到头上的饰品、衣服的花纹和皱褶,乃至手中红色的拂尘,每一个细节都是优美的曲线,自然生动地流淌着,整幅画面你找不到一条看上去些微生硬的线条。于是你不得不肃然起敬,一个那么才华横溢且名声大噪的人,能够不靠灵气,亦不取巧,就那么日复一日地认真画画,是如今内心浮躁的当代画家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作品注定超越时空,成为不朽。


    02


    雅集不雅


    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场白天的拍卖会能够像“大观之夜”这样时尚热闹,它更像一场由艺术发出的时尚邀约,吸引了很多时尚男女和文艺青年。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潮人”,有奥黛丽·赫本式的小资范儿,有高马尾、紧身裤的哥特范儿,还有更多的棉麻裹身、长裙飘飞的文艺范儿……一个梳着“刺猬头”、带沙色长围巾的男青年正在笑问刚刚遇到的熟人——你也是来打酱油的吗?还有一位外表儒雅的“香港人”,跑来跟我搭讪:“想不到市场这么快就回暖了?拼一拼还有的买,不拼连机会都没有了。你喜欢买什么东西来玩儿?”我笑眯眯地说:“我是记者,来采访的。”然后他就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了……


    在某大拍卖行工作的小刘告诉我,眼下,北京流行各种各样的“雅集”,有赏景品茗闻香的,有饮酒赋词作画的,还有听古琴和昆曲的,五花八门。对于追逐时尚的人来说,艺术拍卖恰似一场关于艺术的雅集。按理说,这样的集会该是书画遣兴、文艺品鉴,充满文人味道,但现场却弥漫着浓重的商业味儿,每件作品拍出,大家讨论最多的都是“合不合适”,到底是捡漏了还是砸手里了,投资的意味再明显不过。


    已在拍卖行工作数年的小刘说,拍场上的这些人,百分之九十都似“倒爷”,前几年“春买秋卖”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中很多人不懂画,也吃过亏、交过学费,挺过来的都赚钱了。从2011年“秋拍”至2012年底的艺术品“调整期”,他们手里的货还捂一捂,今年情形好了,肯定按捺不住要“出货”的。因为大家基本上也摸索出来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就是“两年高潮、两年低谷”地循环。即便是收藏大王刘益谦,他买王羲之《平安帖》、陈栝《情韵梅花》、宋徽宗《写生珍禽图》这样的大手笔,但也出手黄庭坚《砥柱铭》、齐白石《松柏高立图》这样的“大货”。


    03


    闲心不闲


    在场外休息区,我意外地遇到了熟人——海归董小姐,她的经历颇为传奇。起初因为海外经历,她常找一些华裔收藏家拿出藏品,再联络大陆收藏家购买,从中赚取“佣金”。渐渐地,她自己也走进收藏领域,开始买些“小东西”。起初家人对她的“折腾”非常不解,因为工薪族搞收藏,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况且董小姐在收藏圈历练多年,一般般的东西哪能入眼。每当她资金遇到困难,向亲友借钱时,碰到的多半是带着揶揄的回答:“你可真有闲心!”但董小姐并未气馁,依旧呕心沥血购买藏品。


    很快地,董小姐发现,搞收藏全无“功利之心”很难,因为她不是祖业丰厚、家境殷实的富二代,她得有计划地“以藏养藏”。于是天天捉摸着怎样将手上的30万变成60万,再通过买卖变成一百万乃至两百万,本来是为了买回更多的好东西,但是到最后她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买卖人”。


    不管怎样折腾,董小姐有一点始终坚持,就是借助“外脑”,找她信得过的收藏家朋友,接受他们的专业意见,然后才买东西。她说,很多人喜欢编故事,这件东西画家怎么送给熟人,怎样又流传至海外,遇上有眼不识金镶玉的人,才又低价买回国。故事编得天花乱坠你也别信,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你就绷住一点,看作品!眼下的造假“科技”发达得很,有个大拍卖行把一幅作品拿到画家家里,被鉴定为本人所作,结果在预展期间被行家发现是“印刷品”,你说技术有多高?所以现在连画家本人也不敢确定说“真伪”,都是说——我看是我的作品,至于是不是印刷品,你们要再鉴定一下啊。


    谈到收藏圈里的事,董小姐乐此不疲。她说,就算这个圈子再怎样“投机”,进来的人总会或多或少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大家在一起谈论的都是艺术品,总比其他圈子的有钱人比跑车、拼奢侈,单纯崇拜“物质”强吧?
说话间,董小姐又遇到了两位来自上海的茶城老板周先生跟周太太,他们浸淫书画市场已经几年了,我想请他们讲讲收藏故事,周太太慌忙摆手说,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林语堂说,艺术是创造,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游戏。他相信,只有在许多普通人都喜欢以艺术作为精神上的一种游戏,而不一定希望有不朽的成就时,真正的艺术精神方能普遍弥漫于社会之中。或许,这可以为“艺术夜宴”做一个指导性的“批注”。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