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展览信息

王林:自主性国际展示是中国当代艺术新起点
2013-04-23来源:雅昌专访作者:大连澄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浏览次数:1603

    【导语】2013年2月,批评家王林在微博上透露,以王林为总策展人、罗一平为中方策展人、格罗丽娅为意方策展人所策划的2013威尼斯双年展大型平行展《中国独立艺术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已获双年展组委会正式批准授权举办,展览活动正式公开启动。直至今年,王林已连续策划了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他策划的展览曾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和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雅昌艺术网针对平行展进程和威尼斯双年展的运作模式采访了策展人王林先生。


  雅昌艺术网:王林老师您好,2013年已经是您第三次策划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平行展的具体情况?


  王林:展览策展人有三个:一个是我、一个是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一个是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学院教授格罗利亚。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申请机构必须是非营利的,为了满足组委会的申请条件,两届艺术双年展平行展都是以广东美术馆名义。上一届艺术双年展跟格罗利亚也有合作,海外展览有很多麻烦事儿,合作方熟悉程度很重要。这次合作更有实质性和针对性,展览在威尼斯结束后将会在国内展出,三个策展人的工作会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国内展需要罗一平先生负责更多,而在意大利可能格罗利亚会更操心一些,但整个展览的策划思路、总体布局和艺术家作品选择等主要由我负责。


  雅昌艺术网:今年平行展的主题是“未曾呈现的声音”,您能简单阐释一下吗?


  王林:主要针对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呈现,过去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第一是西方策展人的选择,第二是海外资本的推出,第三是中国官方展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如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这三个渠道各有各的诉求,但从整体来看局限颇多,他者化、被动性明显。故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显得比较零散、片面,且过于符号化和样式化。目前西方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多介绍只有那么几个人、几件作品和几个符号,中国当代艺术复杂而丰富的真实面貌并没有充分地呈现出来。展览主题“未曾呈现的声音”就是针对这种状况,希望做成一个有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和过去不同的面貌。


  第二方面,如何去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如何让西方参观者和全世界参观者看到中国艺术的真实。“真实”在很多时候是揭示出来的,是通过不同而对比出来的,揭示真实需要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这个展览强调两点:一个是自主性的呈现,一个是真实性的揭示,这是我做这次平行展的价值诉求。


  雅昌艺术网:您策划上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主题是“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这两个展览在主题表达上是否有延续性?


  王林:肯定有相通的东西。有一个连贯性的思路,就是如何独立性的把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呈现出来。曾做过一系列关于“中国经验”、“中国性”的展览,上一届平行展有13位中国艺术家参加,在威尼斯平行展里不算小。其中连贯的东西就是对于真实性的追求,对于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人精神现实的看重。努力去呈现中国艺术创作的真实面貌和现场状态,这是我策划展览的核心所在。我所强调的真实性,一是有问题意识的针对性;二是有对于生活表象的揭示性,三是富含艺术创造的智慧性。如果要说这些展览有什么关联的话,就是从不同方面来展现中国社会的真实、文化的真实、精神的真实,也就是历史的真实。


  雅昌艺术网:刚刚谈到了真实性问题,那您在选择艺术家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吧?


  王林:我选择艺术家大概基于以下几个考虑:第一,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三十多年过程,从1979年到现在,但不同辈分的艺术家同时在场。比如1979年的“贵阳五青年画展”和“星星画展”的艺术家都在。而现在90后的青年艺术家也开始活跃起来。这种共同在场的状况使我们有可能做成一个既有历史性又有当下性的展览。我选择艺术家时面对的是三十年来同时在场的艺术家。


  第二,我强调当代艺术家要有问题意识。艺术家总要针对某种问题作出反应,问题意识是当代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的关键之一。我在选择艺术家时首先注意的是其最具有问题意识针对性的作品。


  第三,艺术品质和艺术智慧。当然是我自己的判断力,我喜欢富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家,看其前前后后的作品能够得到证实。如果认为艺术家某些作品最能体现他的创作智慧,我特别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参加展览。

  这个展览并不完全是最近一两年创作的作品,有可能艺术家最近创作的作品还不如原来的。我是希望这个展览既有一定的历史性但更具有当下性,有一定的整体性但更具有个案性、个别性。当然,我只能按我自己的思路和水准来挑选艺术家,任何一个展览办成之后都应该接受同行的评判。


  雅昌艺术网:您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是在国内第一个公布主题的展览,也引来更多的关注。


  王林:引来关注一方面是好事儿,另外一方面也很危险。做好了就是好事,做不好就是坏事。很多关注大概是因为展览面积大、人数多。这么大规模的平行展能够被双年展组委会批准,一般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


  我透露一点,组委会开始也有耽心,觉得这么大的展览,规模相当于主题展,是不是会影响整个双年展?他们有这个耽心,但组委会主席和主题展策展人看到我们的方案以后很认同。今年主题展题为“百科殿堂”,或翻译为“博物大厦”,我当时送发平行展计划时并不知道这个主题。申报时对我们的主题做了陈述,展览分成九个部分: “记忆”、“历史”、“身体”、“家庭”、“底层”、“村落”、“废墟”、“风景”、“巫咒”。也许是因为展览构思跟本届双年展主题不谋而合,所以他们认为,这个展览尽管规模很大,但跟主题展是互相呼应的。


  而且正好也有这么大的场地军方第一次把中国馆和主题展对面的大仓库交给威尼斯政府,用来做展览。诸因具备谓之缘。去年8月份我去考察场地时,正好打听到他们要把这地方拿出来。这也算是机遇。大家都知道,在威尼斯做展览,场地最重要,位置、大小、运输条件等等,在国内很难想象场地如此重要,甚至是第一重要。


  雅昌艺术网:第54届双年展你就策划了平行展,之后又策划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展览,最初是如何跟他们联络的呢?


  王林:最初是威尼斯一位策展人请我推荐艺术家,我们认识后,他看到我做的展览画册建议我去申请平行展。我了解了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以后,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它强调四个方面:第一,非营利机构主办;第二,全世界自由策展人申请;第三,展览的学术性;第四,展品的原创性。这四点我都非常认同。我觉得它改变了原来主题展和国家馆的限制性,使威双展有更大的开放程度和当代艺术的现场性。我一直向国内的批评家、策展人推荐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鼓动大家去申请去举办,自主性地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到国际平台上去。


  雅昌艺术网:平行展和主题展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比如说在费用方面需要另外寻找赞助商。


  王林:它的方式是要有一个机构出资来支持你做展览,但首先要有一个非营利申办单位。经费支持和主办完成,两者互相结合,并通过策展人保证展览的学术性、原创性。我做过两、三届威双展平行展,对他们的体制及展览所涉方方面面还算多少有些了解。


  雅昌艺术网:您刚刚也谈到了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中,场地的位置和大小是很重要的,主办方会不会跟平行展收取一定的费用呢?


  王林:我们都看过《威尼斯商人》,威尼斯是很会赚钱的地方。威尼斯双年展从政府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利于威尼斯城市经济发展的,其实他们的做法中国城市也可以借鉴。


  威尼斯借助双年展的声望来扩大展览规模,把威尼斯主城区可以做展览的地方,大小场地全部利用起来,由场地持有者向组委会申请,只要组委会同意就可以。策展人要去申请平行展时,先得落实场地,政府和民间可谓相互配合。


  对策展人而言,场地大小决定了展览规模,你租用组委会认可的场地是申报条件之一。组委会通过后,组委会收费不多,他们只收知识产权费用,就是威尼斯双年展的Logo,组委会授权给你,这个费用在2万欧元左右。


  场地费用是跟场地持有方去谈,这次我们是跟政府谈,因为场地属于政府的公司,但跟组委会没有关系。这次展览场地花费很大,场租就有四、五十万欧元,当然展览半年之久,时间比较长。


  雅昌艺术网:能否具体谈一下这次平行展的场地?


  王林:包豪斯式的建筑,建面大概有将近五千平米。展厅空间很好,有七、八米高,原来是巨大的军用仓库,很适合做当代艺术展览。


  雅昌艺术网:您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位置比较了解了,简单谈一下您的看法吧。


  王林: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加上中国作为大国的历史独特性和中国社会体制的现状,必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在全球化语境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发生的。因为中国社会的开放,才使中国艺术家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空间来创作和展示新的个人化的艺术作品,也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国际交流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互发生的过程。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在相互发生的过程中更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所谓的自主性是指国际交流,艺术展示不只是被动选择,而应该是一种主动出场、自主展示的双向交流。只有在双向交流中艺术才能不断地互相发生,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才会不断被激发。这是一种新的艺术生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会慢慢呈现出来。中国艺术家毕竟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而且也生长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中,文化基因必定要对艺术创作产生作用,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面貌。


  恰恰是这种独特面貌、这种不同的东西才是交流的前提,反过来交流过程又会促进独特性的产生,这就是全球化和本土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有时只是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其实这两个方面是水乳交融、相互发生的。所以我们的艺术家、策展人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去展示自己,更自主、更主动、更充分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达成国际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起点。

 

分享按钮